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耿杰等: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点任务与实践路径

宋来 等 新闻战线 2024-03-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新闻战线

摘要

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让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进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中国主张。要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重点解决好“讲什么” “怎么讲” “用什么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点任务与实践路径
宋  来  马兴宇  耿  杰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和重点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其逻辑依据、重点任务、实现方法。


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重视国际话语权建设
早在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就与斯诺夫妇、史沫特莱女士等国际友人建立了良好关系,并通过他(她)们向世界客观介绍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红色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1953年,为了发展同新兴国家尤其是邻近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
1973-1974年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一条线”构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保证了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稳定,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形势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持续提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国际话语权建设,在各类重大外交场合和国际多边会议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张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我国国际影响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力不断提升。
理论逻辑: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话语权既是权利也是权力,权利是前提,权力是实质。提升国际话语权,就是要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转化为国际话语权力。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提升国际话语权,既有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又有利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有利于塑造国际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实践逻辑: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伴随着局部动荡频发、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国际形势,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复杂激烈,我们需要主动作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话语、叙事体系和国际战略传播平台
提升国际话语权,关键是要让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中国价值能够被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进、听得信”。创新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叙事方式和国际战略传播平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性重点任务。
构建规范严谨的中国话语体系,重点解决“讲什么”的问题
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话语界定不同,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面对西方话语的渗透、霸凌和“话语围堵”,构建规范严谨的中国话语体系十分迫切。我国需要掌握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关键概念的定义权,在批判和回应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所谓“普世价值”的同时,更加准确地运用中国话语定义“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等核心概念,准确阐释基本内涵和底层逻辑,将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
创新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体系,重点解决“怎么讲”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契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实践的必然性。但在国际上,中国形象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究其原因,短板不在“故事”,而在“叙事”。谁能对核心概念、关键概念的定义给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谁的解释逻辑更能获得认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与主导权。
解释权在“叙事”中表现为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术,通过“怎么讲”,让受众在接受过程中不仅被影响到“想什么”、更会影响到“怎么想”。因此,创新融通中外的叙事体系,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与科学实践的解释权,有助于形成准确界定自身的国际话语,避免混淆视听,进而巩固话语的定义权。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战略传播平台,重点解决“用什么讲”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与该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媒体传播决定了话语能否“到达”国外受众,关系到话语的使用权。在当前的国际舆论传播格局中,中国国际形象多是被“他塑”而非“自塑”,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等关键概念远未被清晰定义、准确解释,国际影响力也受到较大制约。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战略传播平台,建立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畅通国际传播渠道,形成具有中国自身话语使用权的重要力量,有效解决“用什么讲”的问题,向国际社会主动呈现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准的叙事信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领导权是话语权的保障,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多维入手、积极推进。
把握好话语传播的核心层,阐释好话语底层逻辑
话语从传播层次上讲有核心层、叙事层、呈现层三个层次。核心层包含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共同道德基础,这是话语的灵魂与底色。
在话语传播的核心层上:一要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重点阐释好“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的成就”。二要阐释好贯穿话语中的逻辑关系,重点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三要阐释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准确定义其内涵与外延。四要阐释好面对世界焦点、热点问题及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提出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背后的价值理念。
打造叙事文本,创新叙事方式
从话语传播的叙事层来讲,打造好叙事文本是关键。叙事文本需要经过“加工”:一要精心策划方案,打造符合中国科学实践的价值理念、塑造中国形象的故事文本。二要彰显中国理念,面对国际热点焦点话题,及时准确宣介中国主张、展现中国格局、体现中国智慧、揭示中国价值。三要打好“共情牌”,用普通人的故事影响、感染民众,潜移默化影响国际受众。四要用好“组合拳”,做到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相结合,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相结合,团体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结合。
构建新型传播体系,做好叙事呈现
在话语传播的呈现上,传播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其决定了话语解释权的使用。叙事呈现最受关注,与受众联系最紧密、感知最敏锐,需高度重视、动态调整、及时准确应对。必须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传播规律,创新话语表述方式和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呈现形式。
一要突出“头雁效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旗舰品牌,进一步增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在国际传媒市场的竞争力。如中国国际电视台策划制作的《经典里的中国智慧——平“语”近人(国际版)》,全球触达超过6亿人次。二要利用所在国已有的优势传播渠道搭建我国的国际传播平台,如在推特等建设信息传播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吸引并影响国外受众。三要做好终端呈现,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四要把握好时度效,在“时”上,引领时代、把握时机,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度”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在“效”上,做到主观效果和客观效果有机统一,消除文化隔阂、增强交流效果。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宣传矩阵建设
宣传矩阵建设能够增强话语解释权、扩展使用权、巩固定义权。一要形成“交响乐”态势,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互为补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全媒体、全过程、全链条传播,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多形态“百花齐放”的话语传播格局。二要积极整合国际传播资源,加强媒体与驻外机构合作,与境外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受众国主流媒体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往来。三要主动推进媒体本土化发展,新闻采编的整个流程要逐步实现本土化,提供符合当地受众需求的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四要鼓励地方发挥传播优势,把国家层面的传播能力与地方对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
国际议题设置能力,既反映一个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又反映该国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强弱。
一要高度重视国际组织重大会议的议题设置和参与。如在G20峰会等国际舞台上,面对全球共同关心的贸易往来、经济复苏、反腐倡廉、脱贫攻坚、公共卫生等问题,积极提供相关议题,贡献中国价值和解决方案。二要主动举办、承办多边国际会议,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如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积极倡导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三要在媒体传播平台上精心设置焦点议题,引领舆论走向。如聚焦“小康社会”,阐释中国对推进人类减贫事业不可替代的贡献。四要面对国际突发热点、焦点事件,及时、准确传播中国声音,宣介中国主张和价值评判,主动把握热点、焦点事件的定义权和解释权。
整合各方力量,凝聚对外传播合力
整合各方面的传播资源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一要政府通过外交政策、国际对话、合作交流,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理解和认同。二要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的传播力量,激发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三要深化媒体与企业、智库、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让话语解释权与话语使用权有效衔接。四要推动企业、民间组织、民众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出境旅游等过程中,增强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
本文系作者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2年秋季学期厅局级(83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班的集体研究成果。
(作者宋来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兴宇系光明日报社直属报刊社工作部主任、高级编辑,耿杰系贵州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陈利云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3月(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